第三届智能科学国际会议(ICIS 2018)成功举办
发文时间:2018-11-06 来源:304am永利集团
第三届智能科学国际会议(ICIS 2018)于2018年11月1日至4日在304am永利集团隆重举行。大会以“智能科学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核心问题,交流了当前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前沿研究与发展。为了对人工智能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亟需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同时展开对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研究,本次会议的目标是共同探讨智能的本质、机制及其对人工智能的推进和发展。与会者包括研究人工智能及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百余名国内外智能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大家齐聚一堂,一起见证国际智能科学的发展,共襄人工智能的辉煌成果。本次大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中国分会主办,304am永利集团承办,304am永利集团组织实施。
与会人员合影
11月2日上午,大会在304am永利集团镜春园82号甲乙丙楼二层报告厅拉开帷幕。开幕式由304am永利集团马尽文教授主持。304am永利集团经理陈大岳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在致辞中向所有参会人员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大家在秋日美丽的燕园多多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黄河燕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对智能科学研究的大力支持。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本次大会主席、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在致辞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他指出人类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能时代,希望此次会议能够成为一个分享研究思路,共享智能科学成果的平台,从而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
陈大岳经理致辞 马尽文教授主持
黄河燕教授致辞 钟义信教授致辞
史忠植研究员作大会介绍
本次大会共邀请了4位学者做大会主旨报告,分别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生物学系施瓦兹(Andrew Schwartz)教授,中科院院士、上海脑科学与人类脑研究中心和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旭研究员,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认知与系统神经科学实验室、欧盟人类大脑计划系统与认知神经科学课题负责人彭纳兹(Cyriel M. A. Pennartz)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史忠植研究员。
施瓦兹教授报告了面向高性能脑接口的研究进展。他在报告中指出传感器从单个神经元到神经模块的改变使得在不久的将来将有可能提取关于人体运动的高可靠信息。新一代的感知是基于神经元群体的分析。这一基础研究使得他们能够从神经活动群体中提取详细的控制信息,从而能够用于恢复瘫痪者的自然手臂和手运动。
施瓦兹教授做主旨报告
张旭院士报告了脑科学研究对人工智能的促进和发展。他指出2012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脑功能联结图谱研究计划”,力求对大脑功能特定的神经连接和网络进行建模和分析。2014年启动的“上海脑—智工程”试图绘制体感神经元类型及其与单细胞技术和跨突触示踪剂的连接图。通过对生理、数学、物理、电路等模型的综合分析,研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实现了语音识别、翻译技术、眼仿生以及控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张旭院士做主旨报告
彭纳兹教授报告了通过感知和内生表示的实验和计算模型预测行为,给出了从感知到推理、推理到行为、机器智能和意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为了确认视觉检测与一个群体的总体反应强度及其群体内的异质性具有强相关性,他们从视觉皮层放大到更大的神经系统,研究听觉对这个系统的影响,并考虑视觉和听觉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还研究了在预测编码的语境中的感知问题。
彭纳兹教授做主旨报告
史忠植研究员从人工智能发展三起三落的历史指出智能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日本对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发、美国对会聚技术的探讨、以及世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智能科学的基本框架并强调了它的交叉性。重点报告了心智模型CAM,探讨了认知机器学习的发展,并汇报了973课题“脑机融合的认知计算模型”取得的研究成果。
史忠植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8位大会特邀报告人从智能科学理论基础和规范、大脑信息处理的机制和方法、学习与记忆、认知与语言、机器学习与算法等方面展示了智能科学的最新发展。304am永利集团马尽文教授做了题目为“用于曲线聚类和预测的双层高斯过程混合模型”的特邀报告,304am永利集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铁军教授和林宙辰教授分别做了题目为“视觉信息处理——从视频到视网膜”和“松弛条件下实用优化算法综述”的特邀报告,介绍了304am永利集团在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方面取得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
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中国分会和304am永利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第三届智能科学国际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学会和参会人员的交口称赞,积极推动了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三个方面的相互交流与促进,这将对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产生积极的影响。